長跑表現好 碳水不能少
2022年8月30日

雖然很多怕胖的人對澱粉及糖份會避而遠之,但跑步這類耐力運動要有好的表現,卻偏偏不能缺少碳水化合物來應付體力消耗,它是整個運動過程中主要的能量來源。我們攝取碳水化合物後,身體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成肝醣作為能量儲存,主要儲存於肝臟及肌肉之中,就如同人體的蓄電池。

撰文:周志輝

隨着疫情緩和,健身室陸續開放,運動愛好者又可以繼續使用重訓器材、踏上跑步機,而喜歡戶外運動的人又可以展開各種運動,跑步和遠足是相對熱門的運動,不少人培養了跑步習慣後,更會慢慢愛上長跑及參加各種跑步活動(如:馬拉松),這些運動既無人數限制,也不需特別的鍛煉器材。

每個人想運動的目的不盡相同,有人為了增加肌肉,有的希望降低體脂,有些則只喜歡奔跑的樂趣,想要獲得預期的運動成效,如果能搭配相對應的飲食,效果會更加顯著。

無論是長跑還是健身訓練,要有成效都講求耐力。以長跑這種需要訓練耐力的運動為例,要能夠長時間地奔跑,除了要有堅定的意志和自律的不斷磨練,運動時也不宜空腹,適當的飲食對提升整體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。空腹運動容易導致疲勞及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可能因低血糖而昏倒,建議應走中庸之道,在運動前1至2小時先小份量的攝取一些較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,例如:一個麵包或饅頭、一根香蕉或兩根燕麥棒等。

雖然很多怕胖的人對澱粉及糖份會避而遠之,但跑步這類耐力運動要有好的表現,卻偏偏不能缺少碳水化合物來應付體力消耗,它是整個運動過程中主要的能量來源。我們攝取碳水化合物後,身體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成肝醣作為能量儲存,主要儲存於肝臟及肌肉之中,就如同人體的蓄電池,成人體內的肝醣儲存量一般約600 克。當血糖濃度下降,身體就會將肝醣迅速分解成葡萄糖,作為能量來源並維持血糖穩定。

若體內肝醣的儲量過低,在長時間的運動過程中很快就會被耗盡;此時,身體會轉為使用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。相較於肝醣,脂肪分解需要較多氧氣,所以它並非一種有效率的能量來源,何況長跑時肌肉細胞亦需要更多的氧氣,在這種情況下身體還要將氧氣挪去分解脂肪,可想而知,不但運動表現下降,肌肉也容易疲勞。對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來說,體內肝醣的儲存量愈多愈好,而且更是長跑耐力表現的關鍵。

運動前要攝取碳水化合物來應付體力消耗,運動後除了要適量補充水份,營養和熱量當然也要好好補充,但該如何補充,原則上就要視乎運動的強度,如果只是輕鬆散散步、快走20分鐘,熱量消耗有限,補充太多反而容易造成負擔。一般來說,要維持「有效運動」的運動強度超過三十分鐘,肌肉有明顯的疲勞感,才真的需要進行補充。

所謂有效運動是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六到八成左右,而預估最大心率的公式是220減去實際年齡,以50歲的成人為例,運動時的心跳要維持在大約每分鐘100-140之間,感到有點喘、可以講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,就屬於相對高的運動強度。

至於運動後應補充哪些營養,很多人都認為運動後應該補充蛋白質,吃碳水化合物的話則會使人發胖。其實運動後要吃什麼,要看個人到底是為了減脂還是增加肌肉?如果為了減脂,運動後就要補充蛋白質,並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,像是一盒牛奶(約240mL)加一根小香蕉(約100克)。

但如果目的是要增強肌肉,運動後除了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來支持肌肉修復和生長外,同時也要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。碳水化合物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氨基酸的吸收,幫助提升肌肉合成的效率,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可控制在3-4:1左右,可參考包裝上的營養標示自行搭配,熱量大約200千卡就可以。

運動後45分鐘內進食

由於肝醣和葡萄糖會在運動過程中被消耗,最好在運動後約45分鐘內進食以補充肝醣的消耗,否則身體反而容易因能量需求而轉為分解肌肉,建議運動後可適時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,防止肌肉被當成能量消耗。

口耳相傳許多飲食與運動的禁忌,相信大家都聽過吃飯後不要馬上運動、奔跑或跳動,擔心會引起抽筋、腹痛或闌尾炎(俗稱盲腸炎)等問題,這些飯後的運動禁忌有根據嗎?

我們吃飽飯後,大量血液會滙集到胃腸道來幫助消化,這也意味着供應給肌肉的血液減少,因此很多人就擔心飯後立刻進行游泳或跑步等運動,會容易引發抽筋,這與飯後馬上洗澡會影響消化的說法類似,但其實短時間的沐浴對消化的影響相當有限。游泳時抽筋是常見現象,但通常是熱身運動不足所致,並非因為胃中有食物所引起。

至於流言中普遍以為飯後立即做運動,使得食物殘渣容易掉進闌尾中引起闌尾炎,這同樣也是缺乏科學的根據。從消化道的結構來看,闌尾是突出於盲腸上的一小段腸道,與盲腸實際上是不同的器官,食物需要先經過胃和小腸一段頗長的距離才能到達盲腸位置,過程一般需要4至11小時,所以食物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入盲腸部位。

闌尾炎的常見原因是闌尾的開口被積聚的糞便、糞石或蟲卵等阻塞,闌尾的分泌物無法排出,使得闌尾腫脹及發生感染而導致闌尾炎,另外也可能因闌尾直接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,與飯後馬上運動並無直接關聯。

總的來說,飽腹之後需避免的主要是劇烈運動,以免引起胃部不適、腹痛或惡心。其實,飯後若能進行一些輕鬆的活動(如:散步20-30分鐘)反而是好事,除了有益腸胃道蠕動及消化,對調節血糖也有幫助,絕對會比飯後不動要好得多。要做劇烈運動,應安排在飯後至少一小時再進行會較為適宜,並視乎個人的飽腹程度量力而為。

——節錄自8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